星座娱乐
本文转自:四川日报
恒之未来(重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哮天SPARKY四足机器狗。 陈冬冬 摄(C视觉) 11月6日,第十二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开幕。图为绵阳制造的人形机器人“夸父”与观展嘉宾互动。陈冬冬 摄(C视觉)□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祖明远
“遇到紧急情况拨打120,在急救车到来前,一架无人机先赶到,带来可穿戴的医疗设备和急救药物,这会给急救提供很多帮助。”11月6日下午,在第十二届科博会“涪江科技汇——颠覆性技术与未来产业发展”活动上,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教授杨军用这个案例给大家阐释颠覆性技术的应用。
颠覆性技术,无疑是当天科博会上的“高频词”。
同日上午,在第十二届科博会开幕式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颠覆性技术前瞻(2024)》,发布了具有前瞻性的15项颠覆性技术,包括硅光芯片、激光显示、燃料电池、人形机器人、可控核聚变等。
这与四川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举动不谋而合——不久前,四川发布2024年产业新赛道名单,包括人工智能、绿色氢能、机器人等。
目标锁定,如何助推颠覆性技术走出实验室,推动未来产业发展?
颠覆性技术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新赛道 什么是颠覆性技术?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专家眼里,颠覆性技术“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更加具有颠覆性,能够解决科技创新中的重要问题,并且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新赛道”。
而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冷劲松的表达更加通俗易懂,“就是没听过的,不然怎么能叫颠覆性呢?还要有新产品、新赛道。”
杨军也持有类似的观点,颠覆性技术往往并非传统技术线性发展的结果,而是一个从边缘到主流的过程,还要和很多方面的技术进行融合,实现汇聚、融合、试错、收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当然,颠覆性技术也不是“无中生有”。
当天,冷劲松院士介绍了一种智变材料。在展示视频中,由该材料制成的“蜻蜓”,会随着光照自动展开翅膀。而且该材料的变形是可以“编程”的——通过加热、通电、光照等方式驱动材料改变形式。“未来航天器的太阳能电池板,就可以做成柔性卷曲的,加热时可以打开,包括柔性机器人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而这样的技术,如果从形状记忆材料被发现开始算起,已有80多年的历史。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李贺军深有同感。他所在的团队经过30多年的努力,在高性能碳复合材料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如今这支多学科交叉的团队有200多人,已成功破解制造成本高、高温氧化烧蚀严重等难题。
不断拓展颠覆性技术的应用 备受关注的低空经济,被许多专家认为是颠覆性技术的一个突破方向。“其实,过去的几次科技革命,技术的进步最终都在交通形式上得到体现,因为交通是人、物质以及数据汇聚的赛道。”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说。
相比在平流层飞行的商业航班,低空经济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尤其是城市,因为众多建筑物以及多样的人类活动,使得城市空中存在各种尺度的复杂立体风环境。要确保低空飞行器平稳运行,测试成为关键的一环。
杨军和团队在深思实验室打造了低空复杂环境模拟装置,可以模拟龙卷风等复杂流场和气象,通过实验界定飞行器的安全边界。
试错也成为颠覆性技术走向实用的关键一环。
“我们要用试错的方式找到最优路径。”杨军说。在他看来,试错不仅是包容失败、允许失败,更是一种找到未来新方向的手段和工具,“通过模拟装置,用快速科学的‘失败’来找到成功的技术方向。”
助推技术走向产业,关键在于应用。
李贺军团队的技术,目前已在江苏无锡开始转化应用,为光伏企业提供相关产品。因为其产品平均使用寿命更长,且在成本方面有优势,目前发展态势良好。
这也是许多专家看好中国颠覆性技术发展前景的原因。“中国产业门类齐全,发展空间大,有好的想法、技术,可以深入行业内部得到应用。”中国工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颠覆性技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曹晓阳说。